康有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相关句子

序号 句子
1 既然理想玄虚,不可捉摸,可否不要理想呢?不可!理想是崇高的希望、前进的向导、精神的支柱。人类智慧高度发展之后,必然出现理想的向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个理想是华夏民族的旗帜,前赴后继,亿万同风。
2 康有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3 他们提出仁爱和天下为公的思想。
4 天下为公,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为响亮的口号之一。
5 有句话叫‘急时抱佛脚’,如果没有‘天下为公’的胸襟,依然从私利出发,即使眼前被迫作出来选择,最后也还会重蹈覆辙的。
6 我祈盼天下为公,讲信修睦,外户而不闭。
7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8 华夏大陆在大同会的统治之下,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为最终理想。
9 儒生都爱吹捧上古‘大同时代’,说什么那时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0 你可知,我梦有个路不拾遗的大同社会;我祈盼天下为公,讲信修睦,外户而不闭。
11 从孔子时代到今天两千五百年间,向来没有出现过大同世界。但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个理想崇高而远大,华夏子孙,代代相传,高山仰止,景行行之。
12 只有天下为公的时候,人们才能各得其所。
13 “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14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5 天下为公,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种美好的理想。
16 真正的人民公仆,应以天下为公。
17 康有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18 天下为公,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为响亮的口号之一()。
19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0 他们提出仁爱和天下为公的思想.
21 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22 当来到陵墓的正门,仰视着门楣上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连战神情恭肃。
23 在“天下为公”西侧,翻整地面土壤,补植十大功劳1000株、龙柏球400株等植物。
24 实践大学的中心思想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25 祠内设龛橱,橱内悬挂李炳辉烈士遗像,两侧对联是“身殁名留蜚声千古,功成志遂含笑九原”,横额书“天下为公”。
26 马英九表示,孙穗芳继志述事,延续祖先长辈的伟大事迹,尤其不忘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他很感动孙中山先生有这样的孙女。
27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倡导“天下为公”,可惜蒋介石逐渐背弃了这个信条,闹来闹去还是“四大家族”,最后只能沮丧地逃到一个小岛上。
28 有一处刻着“天下为公”四字,“为”是繁体,酷似麻将牌中的“鸡”。小孩都念成“公鸡下天”。大人笑问:“公鸡下天干什么呀?”答道:“找母鸡呀!”。
29 马英九表示,孙穗芳继志述事,延续祖先长辈的伟大事迹,尤其不忘孙中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他很感动孙中山有这样的孙女。
30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31 爷再问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为大同,对么?
32 罗焕章等那人走了之后,才顺着小院落的圆形门洞走了进去,迎面一间厅堂,上面挂着牌匾,仔细一看却是草体写就的四个字,天下为公。
33 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
34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35 当年,御史文悌曾上奏严参康有为,说他常常晚上来访,车中携有衾枕,行踪诡密。
36 光绪帝和康有为谈的时间不长,也不能深谈,因为隔窗有耳,什么话都会被汇报到颐和园的慈禧太后那里去。
37 几日前,他府上的常客康有为,康大学子,可能是觉得自己写了那么好的策论都没中进士,心中有些怨气;又或者,这位先生是想学学清流泣血上书,针砭时弊。
38 康有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39 康有为既为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人,亦是“诗界革命”派诗人。
40 康有为是清末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物,维新变法失败后便流亡海外,到辛亥革命后又回到祖国。
41 内,如康有为上书光绪,“吾民精华已竭,膏血俱尽,坐而垂毙,弱者转于沟壑,强者流为盗贼”。
42 如康有为奏请成立制度局,外界本猜疑紧张,可维新派中少年得意者却偏偏要大发议论,说某官可裁,某官宜去,已奏请皇上饬办,即日便有圣旨下达云云。
43 在严复以前,康有为虽没有直接论述西方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但在官办、民办企业方面有类似的论述。
44 诸法之中,最前卫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提出的“与国际接轨”法。
45 康有为走出闱场的时候有些茫然,他甚至不知道是怎么回到客栈的,他本是广东南海人,却千里迢迢跑到京城来参加乡试,只因对自己的文章极有自信。
46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主张钢筋铁骨。
47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主张革故鼎新。
48 康有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49 在以“得君行道”的康有为看来,孙中山倡导暴力反清,大逆不道,自己深受皇恩,断无与他合作的可能。
50 康有为接受今文经学是其早期文化思想内容的内在逻辑要求,同时也因为他看到了今文经学讲微言大义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