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造句

更新时间:2022-12-03 12:24
用康有为怎么造句,康有为的意思是什么?本页面为您提供2025年康有为的意思和收集了康有为的造句一二三年级例句供您参考。

康有为造句

序号 词语造句
1 当年,御史文悌曾上奏严参康有为,说他常常晚上来访,车中携有衾枕,行踪诡密。
2 光绪帝和康有为谈的时间不长,也不能深谈,因为隔窗有耳,什么话都会被汇报到颐和园的慈禧太后那里去。
3 几日前,他府上的常客康有为,康大学子,可能是觉得自己写了那么好的策论都没中进士,心中有些怨气;又或者,这位先生是想学学清流泣血上书,针砭时弊。
4 康有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5 康有为既为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人,亦是“诗界革命”派诗人。
6 康有为是清末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物,维新变法失败后便流亡海外,到辛亥革命后又回到祖国。
7 内,如康有为上书光绪,“吾民精华已竭,膏血俱尽,坐而垂毙,弱者转于沟壑,强者流为盗贼”。
8 如康有为奏请成立制度局,外界本猜疑紧张,可维新派中少年得意者却偏偏要大发议论,说某官可裁,某官宜去,已奏请皇上饬办,即日便有圣旨下达云云。
9 在严复以前,康有为虽没有直接论述西方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但在官办、民办企业方面有类似的论述。
10 诸法之中,最前卫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提出的“与国际接轨”法。
11 康有为走出闱场的时候有些茫然,他甚至不知道是怎么回到客栈的,他本是广东南海人,却千里迢迢跑到京城来参加乡试,只因对自己的文章极有自信。
12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主张钢筋铁骨。
13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主张革故鼎新。
14 康有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在线部首查字,hTtpS://wwW.YoNgSHijiaOyU.cN/
15 在以“得君行道”的康有为看来,孙中山倡导暴力反清,大逆不道,自己深受皇恩,断无与他合作的可能。
16 康有为接受今文经学是其早期文化思想内容的内在逻辑要求,同时也因为他看到了今文经学讲微言大义的妙用。
17 我想还是象康有为一般的公车上书,还是模仿孙中山愤然而起,或是另寻出路,落荒而逃。
18 康有为、梁启超在清光绪帝的支持下,大力推行变法运动,成为“百日维新”的风云人物。

康有为的意思

词语 意思解释
康有为

康有为词语解释

康有为Kāng Yǒuwéi

[Kang Youwei] (1858.3.19—1927.3.21) 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学者。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早年接触西方文化。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他联合各省赴京会试的1300余举人上书,要求光绪帝拒和迁都,变法图强。后在京组织强学会,编印《中外纪闻》,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1898年4月成立保国会。他屡向光绪帝上奏折,企图在不改变帝制的条件下改革政治、经济、军事,使中国富强。9月变法失败后,他逃亡国外。1899年7月在加拿大组织保皇会,抵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后发表反对共和与保存国粹的言论,企图恢复清王朝。1917年7月参与张勋复辟失败。1927年在青岛去世

康有为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康有为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岛。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