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相关句子

序号 句子
1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 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 乐道精神在孔子的求道历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5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6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8 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9 先生乐观豁达,美意延年,虽已70高龄,而不知老之将至。
10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1 歌舞升平,不知老之将至,大概说的就是眼前这番情境。
12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13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4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5 古人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之说。
16 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7 乐道精神在孔子的求道历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8 路好乐以忘忧,拍了一下自己的脑门一下,喜悦的说道“我怎么就忘了这条门路!”。
19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0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1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2 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3 下学上达,好古敏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4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5 青年节到,送上小诗一首:青春一代树新风,年轻百年兴大计,节节高升惊天地,快马加鞭追星辰,乐以忘忧笑口开。祝节日快乐!
26 无论承担多大的事情,从来不会显露出丝毫的压力与忧虑,反而轻松泰然,笑容可掬,是谓“乐以忘忧”。
27 一个爱书成痴的人,必是手不释卷、沉潜其中的,与书为友,朝夕共处,读之思之,乐以忘忧。
28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一种激励因素,个体若感到自卑,就会发愤图强,力争上游,取得成功。
29 八一到来人欢笑,红歌声声震云霄。保卫祖国在前哨,抗灾前线最先到。祖国建设多骄傲,发愤图强人自豪。为国为民不怕苦,人民赞誉地位高。建军节到了,愿我们的军人们幸福永葆!
30 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31 从此发愤改过,不再横行乡里。
32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33 但即便如此刘国建他改变的格局的时候也非常艰难,他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他暇不暖席、夜以继日、孳孳不倦、继晷焚膏、废寝忘餐、发愤忘食的为龙川工作。
34 东窗事发后,江一凤远走他乡发愤图强,完成自修大学业,同时开办飞凤药店,积累资金。
35 对学不会的人,我们不能轻视,如果他发愤精进,我们只是稍微停一下,同样会被他追过去。
36 而是赵云每天跑马挥抢,博采众人之长,集诸家之精华,发愤努力,终枪术大成。
37 而谢魁从此之后,发愤努力,刻苦钻研经史,著书立说,成为当朝大儒,名扬四海。
38 发愤识遍天下学;立志读尽人间书。
39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40 发愤图强的少年却在重要的期末考试中,发现了一个重大阴谋……
41 发愤图强奋发图强奋发蹈厉披荆斩棘闻鸡起舞我武惟扬。
42 发愤图强一万年,把剑仰面问苍天;世间公道可常在?事无巨细审一遍。
43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4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5 发愤学习而忘记了吃饭,快乐的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自己快老了。
46 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当学问上有所获益时)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也未觉察。
47 公以棱威外讨,发愤于内,忘身殉义,亲当矢石。
48 苟能发奋自立,负薪牧冢皆可读书;不能发愤自立,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曾国藩 
49 苟能发奋自立,负薪牧冢皆可读书;不能发愤自立,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曾国藩。
50 古人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