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偏远的深山小村,诡异的布局,排斥外人的村民,一连窜的杀人件事,将一切都导向了阴阳五行术,恐怖的火刑,土葬,全都在这个小小的村庄中慢慢上演。 |
2 |
儒家本来就缺少神化的传统,至圣先师孔子始终只有人格,不具备神格,阴阳五行一类的宇宙观是汉儒后来附益上去的,比较容易解构。 |
3 |
史官的王官之学是阴阳五行家的知识背景。 |
4 |
天地之气不外阴阳五行之气,远古之时,阴阳二气妙会而凝,阳气极盛,为三阳开泰之大好时机!因此,此时之人拥天地沌阳朴气,性情淳朴,不知虚诈为何物。 |
5 |
阴阳五行筋络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东方的禅,东方的心让自己沉静在轻柔的中国民乐当中,感受在多元化的乐器演奏下,那种和谐与禅意的境界。 |
6 |
我们早已得知,在阴阳五行中,肝属于木,脾属于土,木克土,肝功能的好坏对于脾胃影响极大,唇亡齿寒,肝不好的人,胃肠消化不可能好。 |
7 |
“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 |
8 |
……寻谪贵阳,独居幽寂穷苦之乡,困心衡虑,乃从事于性情之学。 |
9 |
谶纬之学是汉代的一种具有浓重神秘主义色彩的学术思想。 |
10 |
船山的经典诠释是一种身体力行之学,其悲怆而昂扬的人格美学是他用自己的坎坷人生演绎的生命颂歌。 |
11 |
词律研究也从传统的词谱、词韵的制定,转向领会词之文字声情的声调之学,具有文艺学性质。 |
12 |
丁氏的“仁学”思想摆脱宋明儒家的“心性”之学,建立儒学的伦理本位,具有强烈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
13 |
东汉以后,梁陈间顾野王著《玉篇》,大量汲取《说文》的精蕴,唐代兴起字样之学,《说文》成为正字标准。 |
14 |
对于圣人之言决不敢越雷半步,这种笺注之学虽存朴实严谨之风,却有机械、支离、牵强的特点。 |
15 |
佛学是生命之学。研究佛学,不是为了标奇立异,不是为了技能和温饱,而是为了庄严自己,超脱自己,为自己的生命找寻一个安顿的世界。浴佛节分享心得。 |
16 |
该文探讨了章句的特征及其与传、说、故等注疏体裁的差别,章句与章句之学产生的时间,以及章句之学兴盛和衰落的原因。 |
17 |
记问之学虽博而有限,义理之学虽约而无穷。 |
18 |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
19 |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
20 |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造句],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
21 |
马一浮不认同诸子百家出于王官之学的说法,他认为,由于学习六艺者各有所偏重,往熟悉的方面一路,于是都仅得六艺之一二,不及其余,因此形成各有得失的诸子百家。 |
22 |
邵雍借天言人的学说,被程颢誉为“纯一不杂”的“内圣外王”之学,被朱熹称是“天挺人豪”构筑的“醉里乾坤”。 |
23 |
史官的王官之学是阴阳五行家的知识背景。 |
24 |
始皇帝焚书坑儒之时此书被作为养生之学而逃过一劫流落江湖。 |
25 |
他们认为,要明确中国思想学术的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抛弃传统的道统观念,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诸子百家之学,只要是在学术史上确有创见的思想学术,都应在学术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
26 |
我当时刚念小学二年级,但在满收哥的心目中,已是不折不扣的孔圣人门徒,又因为我在课堂之外,从说书场上大得耳食之学,装满了一肚子故事,他就更觉得我超凡出众。 |
27 |
险恶如斯,虚伪如斯,竟大言不惭地奢谈解民倒悬?敢问诸位春秋以来三五百年,可有此等荒诞离奇厚颜无耻之学?有!那便是儒家!便是孔丘孟轲! |
28 |
学者志不立,一经患难,愈见消沮,所以要先立志。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学者之患,莫大于自足而止。利害之端,常伏于思虑之所不到;疑间之萌,每开于堤防之所不及。 |
29 |
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 |
30 |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弗兰西斯·培根。 |
31 |
在庆历之际学坛之上,对传注之学不满的虽不乏其人,但像孙复这么早,又这么明白无误地表示自己的批判态度的人,却是独一无二的。 |
32 |
在书法历史上,有勤一生之学而名不见经传者,有学后一经名人表彰而得书坛之誉者,也有一些人专门靠他人之吹捧而立足者,更有为压倒或诋毁他人而大加评论者。 |
33 |
在中国,博通经典,兼晓天文地理三教九流之学的文人每朝每代都数以百计。 |
34 |
这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别号东坡,眉州眉山人氏,天资聪慧,过目成诵,乃人中骐骥,有通今博古之学、经天纬地之才。 |
35 |
他虽博综古代典籍,依然无法尽晓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之学。 |
36 |
其道德文章,皆名一时,尤长考据之学,着有《唐韵考》、《杜律疏》、《玉台新咏考异》等书。 |
37 |
但老庄之学,微言大义,妃喧偶有涉猎而已。 |
38 |
名物之学曾是文人士大夫的必备学养,在当代却因过于佶屈聱牙,钩章棘句而远离民众。 |
39 |
面对如此博大精深之学,深入之,也颇感步入五里云雾,难触凤毛麟角。 |
40 |
两子都有文经武纬之才,博古通今之学,同科及第,名重朝廷,俱拜翰林学士之职。 |
41 |
发凡起例,示文质相因之教;筚路蓝缕,习中西兼蓄之学。 |
42 |
白君近治敦煌之学,斐然成章,已见诸报端。 |
43 |
春秋时期的史官学识广博,具有多方面的修养。 |
44 |
春秋有董狐之笔,恶不掩,善必彰,当年赵盾弑君之后,梗直的史官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赵盾连杀数名史官,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
45 |
当然,史官能够做到“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除了他们个人作为史官所具备的品德、素养和气节,也是和当时的史官制度分不开的。 |
46 |
紧接着又想到敢于并且最后能将如此不雅且有大不敬嫌疑的粗口,一字不改记载于本朝皇家档册内,这执笔的史官着实要有几分史胆。 |
47 |
据西鹘史官所载,金麒麟实为麒麟兵符,乃是颉利可汗为中兴我大突厥国,号召各部落首领之信物,传为有一叶护执掌。 |
48 |
可惜“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面见关中之父老,何颜入相府之厅堂!史官秉笔而记录,百姓众口而传扬”尔等当年劣行,早已牢刻在历史耻辱柱上。 |
49 |
齐国的另一个史官南史氏,听说太史兄弟皆被杀害,抱着竹简急匆匆赶来,要前仆后继接替太史兄弟,将崔杼的罪状记载史册,见太史三弟已经据实记载才返回去。 |
50 |
史官的王官之学是阴阳五行家的知识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