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此次拓印的碑是“萧山县学重建大成殿记碑”,有着“江南第一碑”的美誉,是萧山儒学承上启下的一块里程碑,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相关句子

序号 句子
1 大抵词的起句以下的句子,即系暗转,以景引者入正题,以情引者入中心,上片之结句,名为结束上文,实也承上启下,非漫无联系,实为起暗接作用。
2 管它什么文字公正语句通顺前呼后应承上启下的,我就随心写。
3 过渡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使文章过渡自然。
4 课文中的过渡句和过渡段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 七年级是中小学的衔接阶段,英语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6 文章中常有过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7 叶盛兰创造了龙、凤、虎三音,龙音高亢纯正,虎音胸腔共鸣,凤音是承上启下的调和音。
8 元代缂丝在宋与明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缂织技术上没有大创新,但内容题材方面有所拓展,为明清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9 在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时,我对承上启下的语句的位置总是划不到位。
10 禇遂良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中承上启下者,书风委婉多姿,萧散端雅。
11 这个段落写得非常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2 这是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必需得按照则。
13 这一段话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像你说的可有可无。
14 中层干部一方面要转达上级领导的旨意,另一方面要反映群众的意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5 主持人台词有很多种称谓,但是归根结底就是贯穿在晚会整体的语言脉络,穿插在节目之间,可以承上启下,调节气氛,增加氛围,为您的活动或者晚会锦上添花。好的主持人台词或主持人串词仍然是与主题及中心思想环环相扣
16 按照固定的程式来教作文,比如开门见山、先抑后扬、承上启下这些套路,最后,语文教育就成了让学生背复习资料,背标准答案,老师教起来也没什么积极性。
17 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8 第三段承上启下,是过渡段。
19 用一个句子过渡,承上启下。
20 这段话在文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1 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
22 这个短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3 审查起诉是连接侦查和审判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4 石油物流作为石油产业链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石油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5 这是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必需得按照则.
26 元代儒学有自己的特色,在儒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7 承上启下,静物也可用点线面游戏来完成,通过用面、用点线塑造静物。
28 同时,这一部分也起到了一定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9 躯干动作:躯干是人体的支柱,承上启下,连接着头及四肢.
30 在两宋时期,是承上启下,结北开南的一位大家.
31 这是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必须得遵守原则.
32 其中,雍正帝的豁除贱籍改革是重点,因为它对贱民阶层的解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3 据了解,此次拓印的碑是“萧山县学重建大成殿记碑”,有着“江南第一碑”的美誉,是萧山儒学承上启下的一块里程碑,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34 平行结构具有使行文简洁、强调、对比鲜明,承上启下等修辞功能。
35 承上启下,引起下文,多达二十五个单词的总结句表明做大事小事,难事容易事,都需要事物支持。
36 倒装的功能包括强调、承上启下和结构均衡。
37 范长江是中国新闻史上以写新闻通讯而著名的记者,也是在我国通讯史上具有承上启下地位的历史人物。
38 因而,“大历十才子”在中唐诗史上起着承上启下和转折过渡的独特作用,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39 雄鹰测量你的高度,大地丈量你的脚步,浪花拍打你的气度,军营见证你进步的每一步,八一建军节,希望年轻的士兵承上启下,继续中国军人光辉!
40 石峡古稻所呈现的籼、粳模糊性和分化状态特征,表明石峡古稻是我国栽培稻起源与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
41 “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42 班固的说法虽然有张扬儒学的意思在内,但他也看到了先秦诸子思想对话与争鸣发展的路径,是由各执一端走向百川归海。
43 不久清廷下旨批准,广方言馆遂在上海城内旧学宫后、敬业书院之西破土兴建,由上海县儒学教谕章安行择地购料、负责筹办。
44 产生于混乱之世的儒学,以其致力于社会伦常秩序的整合和一统局面的追求,归宗于先王之道,认同于宗法礼乐文化,终于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45 朝廷一有计较利害之心,便非王道。士大夫一有计较利害之心,便非儒学。
46 春秋战国时代是个百花争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而墨子初学孔孟之道,后来对儒家的等级繁琐礼乐等感到了厌烦,不学儒学而自成一派墨家学派。
47 大抵而言,延平、永初之际形成了以邓后为权力核心,以邓氏外戚、宫省宦官势力和儒学朝臣为主导力量的持重保守的中枢格局。
48 但历史学所能提供的庇护是极为有限的,根本不可能满足儒学置之死地而后新生的最终要求。
49 第一章为曾巩文学思想成因探析,认为其成因主要是在北宋中叶变革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以个人的儒学修养为基础,在前辈师友古文家的影响下形成的。
50 丁氏的“仁学”思想摆脱宋明儒家的“心性”之学,建立儒学的伦理本位,具有强烈的时代和地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