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出自:宋·朱熹《仁说》实行并保存真诚的心,这是人生美好的源头,行动美好的根本。 |
2 |
淳熙间,建安布衣蔡元定著《律吕新书》,朱熹称其超然远览,奋其独见,爬梳剔抉,参互考寻,推原本根,比次条理,管括机要,阐究精微。 |
3 |
淳熙三年,考亭先生朱熹与象山先生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二人为儒家正统辩论争持,为儒武优劣比武较技,以至互相嘲讽,不欢而散。 |
4 |
大,风景好,宋代的王胄、朱熹等名儒以及明代名相李九我曾经在山中留迹,他们题写的墨宝苍劲雄浑,他们留下的诗章慷慨激昂,为乌髻岩添加了文雅气息。 |
5 |
大名府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大名县,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历史上曾几度繁荣昌盛,境内现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朱熹写经碑等文物和大名府遗址。 |
6 |
东西村原名竹岗村,是浙江玉环县的历史文化名村,唐代古刹灵山寺、北宋古樟、明代与朱熹齐名的戴明的故居等历史古迹至今犹存。 |
7 |
涵养、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
8 |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
9 |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修身是齐家的前提条件,只有自身具有良好而高尚的道德品质,人才会有地位,才会受到众多家庭成员甚至社会成员的尊重与爱戴,所以身不修何以治家?朱熹。 |
10 |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使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是鲁迅参照朱熹的名言写的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
11 |
尽管钱大昕对宋明理学的很多范畴提出质疑,但他对朱熹、王阳明正心诚意、主敬立诚的思想又十分推崇。 |
12 |
九渊觉得,论辩之初,尽管朱熹未臻“无我”之境,自己却更粗心浮气,多亏祖谦“调娱其间,有功于斯道”,但他对自身立论却执之弥坚。 |
13 |
民,在止于至善。宋儒朱熹将亲民改为新民,并作解说。 |
14 |
年份南宋光宗绍熙年间,一代大儒朱熹将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一起刊刻,合称四书。再加上先秦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汇集造句朱熹。 |
15 |
农历十二月初六,朔风怒号,白雪纷飞,年过半百的朱熹踏上了到台州的旅程。 |
16 |
阙里牌坊、引桂桥、尊经阁、朱熹手植槠树、碑廊、虹井亭、朱绯塘、草堂、墨砚堂、寓石楼等体现朱子文化的建筑和景观,透着书香和雅致。 |
17 |
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
18 |
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出自: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正大光明。朱熹 |
19 |
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宋名臣言行录》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朱熹 |
20 |
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出自: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 |
21 |
人之操履无若诚实。出自: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操履:操守。诚实是人的最高品德。朱熹 |
22 |
如,朱熹不断地寻山问水,陶冶了他的情操。 |
23 |
三个层面均以圣王相传之道统为精神前提,“三统”整合即是朱熹文化世界的终极理想。 |
24 |
邵雍借天言人的学说,被程颢誉为“纯一不杂”的“内圣外王”之学,被朱熹称是“天挺人豪”构筑的“醉里乾坤”。 |
25 |
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只是好学下问。朱熹 |
26 |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 |
27 |
守正直而佩仁义。出自: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义之德。 |
28 |
首次拜谒李侗之后,朱熹满载着得道的喜悦走马上任,在同安主簿任内小试锋芒。 |
29 |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出自: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
30 |
在这个中心周围,先后诞生出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一大批博学鸿儒;并涌现了一大批知名书院,成为江南的教育中心。 |
31 |
真正的中庸是在追求”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就是要淡泊名利,客服浮躁心理,耐得住寂寞。“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说的是做到至诚,那么就可以做到见微知著,可前知祸福。朱熹 |
32 |
朱熹理学理论的首要宗旨是通过一套人性的修养方法,以革除“习气”对本性的障蔽,进而促使潜存的道德本性如实彰显。 |
33 |
朱熹提出“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不专心什么也学不到。 |
34 |
宋儒朱熹格物穷理,一草一木皆含至理,这。 |
35 |
他把设在公园中的办公室起名为“一息斋”,取朱熹的“一息尚存,不容稍懈”之义,足见其倔劲。 |
36 |
于此配套的是他规定科举考试不再以朱熹的注释为标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要求统一答案。 |
37 |
杨凌只知道礼教大防是在宋代朱熹手中发扬广大,从那时起殉节的女人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倒不知道朱熹还有这等“风韵事”。 |
38 |
朱熹在秀丽的山光水色里专心做他的学问。 |
39 |
不过,宋儒推崇道德旨趣的正统观念对于世道人心的潜移默化,要到明清时代才看得比较清楚。 |
40 |
民,在止于至善。宋儒朱熹将亲民改为新民,并作解说。 |
41 |
宋代家训中的“女教”反映了宋代两性关系上男性的话语主导权,宋儒借此成功地塑造了宋代女性,完成了儒家伦理对家庭的渗透。 |
42 |
宋儒朱熹格物穷理,一草一木皆含至理,这。 |
43 |
例如,宋儒关于“理”“欲”关系的论述,清儒戴震就曾激烈地批判其“以理杀人”,然而,实际上它也包含着“真理的颗粒”,可以捡拾、发挥、发扬光大。 |
44 |
此时的沁是困惑的,是迷惘的,对于现在,对于未来,总归是一个被下了诅咒的无底深渊,永远看不到尽头,如若格物穷理,伤的注定是自己。 |
45 |
宋儒朱熹格物穷理,一草一木皆含至理,这。 |
46 |
“干劲决定后劲、实干创造实绩”,提纲契领、画龙点睛,道出了真经,说出了至理,指出了方向。 |
47 |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
48 |
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宽容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
49 |
大道之广博恍惚,古之圣贤也只得以微言大义勉力记之叙之,我辈修道之人穷毕生之力日日勤修,磨练心性,感悟天地,也只求凭借自身体会领悟其中玄奥至理。 |
50 |
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待思索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