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下车劝课,躬往教示,二年间,家给人足,为之谣曰:泰州河东,杼柚代舂。

相关句子

序号 句子
1 二弟!大哥也有此意,我与你嫂嫂商议,我们回乡后,用这几年积攒下的俸禄,买几块好一点的田地,劝课农桑,男耕女织,岂不妙哉!
2 淑下车劝课,躬往教示,二年间,家给人足,为之谣曰:泰州河东,杼柚代舂。
3 饶著《郡国地舆志》,凡天下关塞险要,旧图不明者,或躬往测验,刘敬被其益良多。
4 淑下车劝课,躬往教示,二年间,家给人足,为之谣曰:泰州河东,杼柚代舂。
5 淑下车劝课,躬往教示,二年间,家给人足,为之谣曰:泰州河东,杼柚代舂。
6 本文拟就河东山西官办庙学的施教内容、祭祀制度、藏书建设与学田占有等若干方面加以考察,且与江南地区略作比较。
7 二十年,黄花闺女变成了黄脸婆,河东早已变成了河西;二十年,有房者变成了流落街头的无房汉。
8 今春二月,魏国向河东大营陆续增加甲士八万,这几日军营中更是喊杀震天,训练的声音与其一河之隔的秦国黑石要塞都听得清清楚楚。
9 紧靠花团锦簇路,离学校近,是河东高端层次生活咀嚼享受。
10 开发区交通便捷,东临河东机场,毗邻包兰铁路和南环高速公路。快捷顺畅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开发区加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11 凌晨5时,晨光熹微,汕尾市陆丰县河东镇后坎村沉睡如婴。
12 娄元台以为,河东告急,沐稼水师覆灭,只得将丽江战船调来运兵,早日稳住东岸阵脚,以免有失悔之不及。
13 吕柟,明中叶著名的理学家,是薛瑄的嫡传弟子,为河东学派在明中叶的主要代表人物。
14 如果我成功,请不要祝贺我。因为我明白:名利是一把双刃剑,焉知福与祸。如果我失败,也不要贬低我。因为我明白:三年河东,三年河西,潮起潮又落。
15 三万里河东如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6 万里河东如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7 王若厌伏人情,杜绝物议,唯有归河东之兵,罢建兴之戍,送相州之粟,追济州之军,令蔡俊受代,使邸珍出徐,止戈散马,各事家业。
18 吾姓关,名羽,自长生,后改为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仗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来此即欲投军建功。
19 五千年河东,五千年河西,五千个男人操你妈逼.江山如此多娇,你妈如此风骚.
20 原来强梁大举进取河东,在夹河、柏乡与李克用的晋军陷入苦战,梁朝在潞州前线的军队伤亡惨重。
21 这是河东裴氏颇具特色的家学传统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杰出贡献。
22 这条河就是银河,河阔水深,波涛汹涌,牛郎织女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夫妻活活拆散做两边。
23 子仪引兵追击,斩杀甚众,乾祐仅以身免,河东遂平。
24 皇上七岁袭封唐国公,早年任河东太守,北击突厥,名闻天下。
25 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
26 山贼这一死,无疑将河东卫家的罪责盖棺定论,而且死无对证。
27 有了,周一航灵机一动,干脆让他们离开河东市,这样耳根清净哪怕只有一天,报道已成昨日黄花,新闻也成了旧闻。
28 淑下车劝课,躬往教示,二年间,家给人足,为之谣曰:泰州河东,杼柚代舂。
29 “以廉言之,理财制用,崇俭务实,使天下家给人足,盗贼不起,争端不作,贪官污吏无以自容,此廉之大者也。
30 富裕起来的农村呈现出一派家给人足的兴旺景象。
31 进入21世纪,我国人民过上了家给人足的生活。
32 近年来,农村基本上达到了家给人足。
33 又与百姓约法三章,薄赋税,卑宫室,留心政事,优礼敬老,崇尚儒学,缓和了胡汉之间的矛盾,人民安居乐业,关西家给人足。
34 君子当道,家给人足;小人当道,民不聊生。
35 汉文帝时兵木无刃,家给人足,贾谊犹以为厝火积薪之下,不可谓安。
36 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37 王怀安自一路走来,瞧沿路鸡犬相闻,家给人足的一片平和景象,对闽王佩服之极,深有感触般说道。
38 如今咱村里,户户家给人足,家家安居乐业。
39 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40 淑下车劝课,躬往教示,二年间,家给人足,为之谣曰:泰州河东,杼柚代舂。
41 承平之世,家给人足,趾高气扬,泱泱乎表海之雄风。
42 时和年丰,家给人足,从各方面给闽人带来了福祉。
43 “曰家给人足,曰比户可封,曰刑措不用。
44 恭谨节俭,以济斯民,数十载而不变,家给人足,无不殷富,诗书所美,难以过也。
45 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46 上不能使阴阳调合,顺序风雨,下不能使礼乐兴行,家给人足。
47 楚州郡是河南道的一座大城,财阜人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家给人足。
48 中官常侍,不过两人,近幸尝赐,裁满数金,惜费重民,故家给人足。
49 顺天府的百姓经历过数年的战乱,今年终于盼来了家给人足的好年景,大家何尝不希望来年还是丰年,更盼望年年都是丰年。
50 由于苻坚把发展农业作为基本的国策,前秦的经济恢复很快,几年后便出现了安定清平、家给人足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