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造句

更新时间:2022-12-03 11:09
用太师怎么造句,太师的意思是什么?本页面为您提供2025年太师的意思和收集了太师的造句一二三年级例句供您参考。

太师造句

序号 词语造句
1 百千万贯犹嫌少,堆积黄金北斗边;可惜太师无脚费,不能搬运到黄泉。
2 还有闻仲太师,还有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自作孽不可活啊,也许正是那种傻劲才最令人敬重吧。
3 看到秦尘杀了庞太师,九云龙吓得魂飞神丧,立刻拔腿就跑,再也不敢在此逗留,因为其结果可想而知。
4 鲁太师的确博识,靠海渔猎还是比较艰难,白家只是一个中型家族,已经没落很久了。
5 目今青奇投降、祖雄被杀,云太师长驱大进,势不可当。
6 书房中只有蔡京一人,形格势禁之下,太师老爷也只好纡尊降贵做一回侍候的老书童了。
7 说罢,云中子取文房四宝,留笔迹在司天台杜太师照墙上。
8 说着林次阳就起程上路,前往寻找太师叔祖英阳子了。
9 他这大手笔,只惊得众人咋舌不下,均想这些金叶子,必然是西门庆上东京太师府寻门路时,使剩下来的,这一趟东京之行,也不知费去了星主大官人多少金钱,多少心血。
10 太师见皇上不上早朝,担忧地到御书房查看,竟见他与众太监在摇一柱擎天,还以为当中大有玄机。
11 太师看罢,打发来人,随即往黄元帅府里来。
12 太师之言如暮鼓晨钟,乃是我辈之楷模,关旭不才,纵使马革裹尸,也决不让胡虏越我大周边境半步!
13 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战场上打败那个让他蒙受耻辱的人,而那人就是现今在城外扬威耀武的瓦剌太师也先。
14 显德元年,赵晖接受替换回到京城,因病请求告老还家,授予太子太师致仕,进封秦国公。
15 押解粮草的主将和五路大军的主将,以及皇帝朱由检、太师张国纪,在朱家庄村口与元帅朱登阳、及众将领会合。
16 这就是封甲的爷爷封太师封开,爵位国公。
17 这是因为太师应诏汉禅,马上会弃旧换新,将要乘玉辇金鞍的预兆啊。
18 正门的额匾上,工工整整的书写着“太师府”。
19 众官随至九间大殿,太师见龙书案灰尘堆砌,寂静凄凉,又见殿东边黄澄澄大柱子“为何放在殿上?”。
20 追根到底一方面是蒙元朝廷的强大和太师脱脱的远见卓识,另外就是中原武林势力纷纷自保作壁上观,就连明教内部也是各自为政。
21 原来,八月十五这一天,庞文过大寿,太师府张灯结彩,寿烛高烧。
22 全仗太师天威,末将怎敢居功自傲。
23 本朝太师古风,年少时为了练武,每天早上听到鸡鸣声就起床练武,日复一日,最终突破先天,留下了闻鸡起舞的美名。
24 老太师言重了!老太师乃朝中重臣,国家栋梁,这国家大事,老太师怎能置身事外呢?恳请老太师为寡人排忧解难。
25 若是君叫臣死,臣万死不辞,但太师要诬指下官造反,只怕难堵天下万人的悠悠众口。
26 少将军少安毋躁,等我回去好生调查一番,若真如此,必定请华将军放了你,也必定禀报太师少将军之功。
27 李艺对洪太师含沙射影的话很是不感冒,便也夹枪带棍的回了一句。
28 太师之恩,确应报答,只是吕布如今身无长物,如何能报?只好日后为太师冲锋陷阵,攻城拔寨以报之。
29 趁着在这一小伙儿戎族苟延残喘,周宣王亲自领了大军,太师兮甲、方叔等人随战在彭衙讨伐猃狁主力。

太师的意思

词语 意思解释
太师

词语解释:

太师tàishī

(1) 官名,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在线新华字典 yOngShiJIAoYu.CN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后又指太子太师,即辅导太子之官

英:Grand Tutor

引证解释:

⒈ 古三公之最尊者。 周置,为辅弼国君之官。

引《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孔传:“师,天子所师法。”
秦废。 汉复置。后代相沿,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亦指太子太师,为辅导太子之官。参见“太傅”、“太保”。 《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孔传:“师,天子所师法。”

⒉ 古代乐官之长。

引《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於周太师。”
韦昭注:“太师,乐官之长,掌教诗、乐。”
《荀子·乐论》:“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汉班固《东都赋》:“尔乃食举《雍》《彻》,太师奏乐。”

⒊ 称年高有德的大和尚。

引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君瑞敬身,太师忙答。”
元无名氏《猿听经》第三折:“太师一一问根芽,小生也曾得志贯京华。”

⒋ 复姓。 周有太师疵。见《史记·周世家》。

国语词典:

职官名。三公之最尊者。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

网络解释:

太师 (中国古代官名)

太师,官名,始于商朝,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或“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周时为“三公”;汉哀、平间,尊为“上公”地位更在“三公”上,其后魏、晋、江左均随称“上公”;后魏称“三师”;后周又为“三公”;隋时依后魏称“三师”,唐依隋制亦称“三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