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贞观之治,房玄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王珪激浊扬清、嫉恶好善,魏征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

相关句子

序号 句子
101 盛唐贞观之治,房玄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王珪激浊扬清、嫉恶好善,魏征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
102 后人称道的“贞观之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唐太宗具有“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的忧患意识。
103 假如当初蔡桓公能虚心听取扁鹊的劝告,何至于病入膏肓,一命呜呼呢?如果当初唐太宗不能听取魏征的逆耳之言,又怎么能出现“贞观之治”呢?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
104 假如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许攸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假如当初唐宗不能听取魏征逆耳忠言,又怎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善纳忠言者昌;拒纳人言者亡。
105 李世民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对内发展经济、安定人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
106 唐三彩出现,也因为唐朝陶瓷业飞跃发展,加上贞观之治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奢侈之风兴起,于是厚葬的风气也跟着兴了起来。
107 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108 贞观之治的出现离不开李世民那安邦定国的雄才大略。
109 盛唐贞观之治,房玄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王珪激浊扬清、嫉恶好善,魏征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
110 要说这贞观之治得来殊为不易,那是李家父子戎马半生才打下的铁桶江山。
111 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善于听取大臣的意见,为国事忧劳出,现了贞观之治。
112 李渊一直活到贞观九年,他见到了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胡越一家”,以及李世民成为“天可汗”的殊荣。
113 尤其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杨侑心头巨震,最后一页就一个名字,同时也是杨侑在历史书上耳熟能详的名字——杜如晦,历史上房谋杜断,开创贞观之治。
114 但奕匡并不是大清皇室的近支成员,他袭封的爵位仅是一个奉国将军,然后一步步走上来,镇国将军,贝勒,郡王,亲王,最后成为大清最后一位铁帽子王,世袭罔替。
115 说起来朱宏?这个宗室也是混得凄惨,顶着个奉国中尉的头衔,却吃不饱肚子,还不如出生于江淮殷实之家的普通举子。
116 要说奉国将军乃是三品爵位,放在后世就差不多是副省级待遇养的闲人了,而世子也好,将军也好,对于自己这个现代人都不甚在意。
117 盛唐贞观之治,房玄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王珪激浊扬清、嫉恶好善,魏征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
118 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对一个真心的朋友你可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心上的事情。
119 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对一个真心的朋友你可以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心上的事情。
120 攻人主之长短,谏诤之徒也;讦群臣之得失,讼诉之类也;陈国家之利害,对策之伍也;带私情之与夺,游说之俦也。
121 谏诤之徒,以正人君之失尔,必在得言之地,当尽匡赞之规,不容苟免偷安,垂头塞耳;至于就养有方,思不出位,干非其任,斯则罪人。
122 史著正是通过定名分,褒善贬恶,以达到谏诤君王,赞助的目的,编辑者以礼仪或伦理原则审判人物和事件。
123 一日万机,或未尽美,臣职在谏诤,无容静默。
124 友谊的主要效用之一就在于使人心中的愤懑抑郁得以宣泄、弛放。……对一个真正的朋友,你可以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身上的事情。弗兰西斯·培根。
125 子路询问如何服侍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要犯颜谏诤。”。
126 盛唐贞观之治,房玄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王珪激浊扬清、嫉恶好善,魏征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
127 唐代是中国古代言谏制度发展的成熟时期,尤其是唐太宗贞观阶段成为文士谏诤干政的黄金时代。
128 可见魏征谏诤之事确实很多,仅太宗即位之初,就已多达二百余事,其一生进谏,更不知凡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