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首诗是苏轼一挥而就写成的。

相关句子

序号 句子
51 由于他平时喜欢在写作上下功夫,所以不管写什么文章都可以信手拈来,一挥而就。
52 章具豪放不羁之才,行文如天马行空,恣意驰骋,连下联中重用两“心”字亦未加注意,可能是秉笔愤书,一挥而就所致。
53 这篇散文,我当时是一气呵成,一挥而就。
54 这些内容并不是一挥而就的,但它可以帮助你在有组织有整理的路上进一步。
55 真话最好说,一挥而就,怎样表达都是真的。
56 只见他握笔在手,文武双全,一篇题词一挥而就。
57 写几个字有何困难?待我一挥而就!
58 他想都不想,一挥而就,一匹马跃然纸上。
59 成功的论文无法一挥而就。
60 今天我们语文老师让我们用一挥而就造句。
61 我给本地的报纸写文章只用半小时就可一挥而就。
62 妈妈一写文章一挥而就,我看了自愧不如。
63 那首诗是苏轼一挥而就写成的。
64 只看大师拿起笔,一挥而就,春联就写好了。
65 不过我总觉得,凡是写起长信来一挥而就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写得不好。
66 邯郸淳当时才20出头,只见他从容捉笔,少许构思,一挥而就,令众人嗟叹不已。
67 当下他文不加点一挥而就,一直答到最后一题才停下来。
68 记者发现,每一次的挥墨泼毫,周锐都是舒纸染翰,一挥而就。
69 时邯郸淳年方十三岁,文不加点,一挥而就,立石墓侧。
70 生于末世,我们现在最大的遗憾是再也见识不到风雅的饭局。遥想当年前贤的文酒之会,选题限韵,焚香旋钟,才子们一挥而就,高声吟哦,各呈华藻,侑酒的诗妓给拔得头筹的公子喂上一口白斩鸡,那是何等的风光和风情。小
71 犹豫了片刻之后,他绝然的拿起钢笔,一挥而就,在文件上签上了他的名字。
72 说着笔走龙蛇,文不加点,一挥而就,将丹诀描述的基础和中级部分都默写出来。
73 据悉,有一次他坐在麻将桌上玩得正酣,报馆催稿,他左手打牌,右手书稿,照样文思如涌,“手挥目送,文不加点”,从不出错,几千字一挥而就。
74 她的哥哥嚷道:"这种恭维话可不能用在达西身上,珈罗琳,因为他并不能够大笔一挥而就,他还得在四个音节的字上面多多推敲。"。
75 比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等。
76 从诗歌表现艺术的角度考察,南行诗昭示出苏轼诗歌创作若干特征的端倪,也显露了他在诗歌创作初起阶段的稚嫩和不足。
77 从苏轼一生虽然宦海沉浮,但身处顺境,不骄不躁,陷入逆境,不恨不怨。
78 大家心目中的苏大才子,文采风流千古第一,而在感情中,大才子苏轼一生中有三位贤惠的伴侣,更为巧合的是他的三位夫人的姓氏都一样。
79 大文豪苏轼书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态丰腴、结体稳秘、横轻纵重,书法的潇洒奔逸、豪迈不羁与文章的隐逸高蹈、委运乘化相得益彰。
80 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81 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 
82 多生绮语磨不尽,尚有宛转诗人情。次韵僧潜见赠·苏轼。
83 而谈到曹操临终的分香卖履,易先生不惜与苏轼抬杠,赞其为“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此得出对曹操的总评价“可爱的奸雄”。
84 而在此词里,苏轼盛赞熟妇弹奏的筝声,哀怨动人,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
85 放榜时苏轼早已知道自己金榜题名了。
86 刚说到苏轼,我想起韩寒抨击苏轼,说写的不知道东西,说他们就是把文字串起来故意让人看不懂那就叫词。
87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 
88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 
89 尽管我们一直有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的文化传统,但是也不排斥清新幽默的思想表达,古代如苏轼,近代如林语堂,都喜戏谑笑谈,并成为佳话。
90 举止癫狂,人称米颠,行草得王献之笔意,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大家”。
91 据说,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去世时,天空电闪雷鸣,甚至有一道闪电还击穿了其卧房,直达苏轼床边,而此时,苏东坡刚刚死去。
92 李白说:床前明月光,光棍要成双。苏轼说:枝上柳绵吹又少,光棍也要寻芳草。孟浩然说:冬眠不觉晓,处处光棍吵。我说:光棍节来到,祝你一切好!
93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 
94 临别那天夜晚,苏辙送到船上,苏轼旧病复发,苏辙也终夕不寐,于是对兄长朗诵起陶渊明的诗劝其止酒。
95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 
96 那一朵朵芦苇花,从窗户飘进人家里,落在桌子上、椅子上、灶台上。落在墙角的芦苇花,聚集成毛茸茸的一团,经风一吹,一张一合,让人想到了宋代词人苏轼描写杨花的的词句“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97 南宋辛弃疾继承发展了苏轼对词进行的改革,所以送别友人也成为稼轩词的主题之一。
98 难怪宋朝苏轼曾发出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由衷感叹。
99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 
100 前三人的书法,苏轼丰腴跌宕,天真烂漫;黄庭坚纵横拗崛,昂藏郁拔;米芾俊迈豪放,沉着痛快,自古以来备受推崇,列于四大家,向无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