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没有致知格物之功,“略见些风波就改了样子”,贾母说她,“若这样没见识,也就是小气了”。

相关句子

序号 句子
51 循法之功,不足以变世;法古之学。梁章钜 
52 压榨富人,这一招曾有过妙手回春之功。
53 尤其“醒同人之目”“不更去谋虚逐妄”的意蕴,有药膳之功,非可草率。
54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富,然后有非常之功。司马相如。
55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司马相如。
56 宇文述有拥戴之功,此人贪婪好色,圣上却屡次加以庇护,而今手握骁果军,可谓是气焰熏天。
57 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
58 再看那搏命之人,血染征衣,气喘吁吁,力气渐微,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59 造化之功,发乎动,毕达乎顺,形诸明,养诸容载,遂乎说润,胜乎健,不匮乎劳,终始乎止。
60 战争理论的研究不是一时之功,不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在建国初期,身经百战的解放军没有自己的作战条令,沿用的是苏联红军的野战条令。
61 这个大明朝的第一特务头子,昔年在卫辉府有冒火救驾之功,生身母亲又是嘉靖皇帝的奶娘。
62 这件事能完成,非我一人之功,是群策群力的成果。
63 这就是”太极之功,阴阳之理“,也是梅花桩的深奥之处。
64 这是一支百战百胜的部队,不管是拿枪打仗,还是抢险救灾,“敌人”在他们面前只有举手投降之功,没有还手招架之力。
65 这血胆酒第一次冲泡,最是增壮力气,疏通经络,像这样大蛇的蛇胆,却也是第一次碰到,我看足以抵得上你苦练三五年之功。
66 这一刻千情万绪皆上心头,想起这几十年来的勤学苦练,为的就是在江湖上扬名立万,光耀师门,可如今一败涂地,毫无招架之功。
67 自述“闻九丝捷音,不觉屐齿之折”,一听到捷报传来,高兴得欢呼雀跃,不觉鞋齿都被折断,这样嗜好镇压和诛杀之功,是一种魔鬼般的心情。
68 宗教之功,胜残劝善,未尝无益于人群;然而其迷信神权,蔽塞人智,是所短也。
69 宗教之功,胜残劝善,未尝无益于人群;然其迷信神权,蔽塞人智,是所短也。
70 作为一个转折时代的文人,潘岳在他的诗赋中表现出的巨大创造才能和开拓之功,对西晋文学云蒸霞蔚局面的出现,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71 就在天上,我欲以一箭双雕之功将牛郎织女星射下来送给你作为情人节礼物。
72 抓基层打基础,是长期任务、长远之功,不能寄希望于一挥而成、一蹴而就,而需要使长劲、下慢功。
73 愚公移山,千日之功,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均是多日积累,方可成道。
74 夫愚公移山,千日之功,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均是多日积累,方可成道。
75 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巧在授法,重在练化,贵在养习。
76 这出“双簧”演技虽然不咋的,却收到“金蝉脱壳”之功.
77 可杨复恭因有援立昭宗之功,居功自傲,所为多非法。
78 单纯一个晚上,可能没什么效果,这种事情需要穷年累月之功。
79 非朝野上下间一德一心,得人而理,期以廿载,不能收安边克敌之功。
80 韩侂胄自以为有拥立之功,对节度使垂涎三尺,也遭到裁抑。
81 哈哈哈哈!这透视之功确有其事,但是分正邪之功,却是夸大其词了!
82 古代先民把石楼县黄河奇湾的鬼斧神工尊为大禹治水之功,并奉大禹为“能平九土”的后土。
83 石老爷子果然金石不渝,难怪别人都说您有点石成金之功,晚辈不自量力,蜻蜓撼石,万望老爷子恕罪。
84 故弥患焚林,乃属扫穴犁庭之举;疏风导雾,方见治山理水之功。
85 少将军少安毋躁,等我回去好生调查一番,若真如此,必定请华将军放了你,也必定禀报太师少将军之功。
86 “横”“拥”二字,何等有力,一横一纵,写出了地理和心理双重的无路可走,几有寸铁杀人之功,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87 其实他们那里知道,每天当他们酣然入梦时,小单还要练习两个小时的站桩,练习吐纳之功。
88 年十许岁,智度便有大成之姿,好学不倦,善属文,时有忆识之功。
89 降胃逆,调和五脏六腑的功效以及升清降浊之功。
90 倾一世之功,换一世之情,可我想倾尽生命,换生生世世情。
91 志才兄所言谬矣!所谓时移势迁,汉初之治世,岂无宽仁之功?
92 大人谬赞,下官寸尺之功,涓滴之劳不足挂齿。
93 东汉的荀悦对史学独立有巨大贡献,他不仅第一个建议设置专职史官,还写了汉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汉纪》,发凡起例之功不可磨灭。
94 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
95 但她没有致知格物之功,“略见些风波就改了样子”,贾母说她,“若这样没见识,也就是小气了”。
96 当我们祈求精神世界的护持时,只要诚心够一定有求必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97 对他们多数人来讲,所谓的“至知”就是精通阿谀奉迎的厚黑学;所谓“格物”就是如何精确辨认真假茅台和高级香烟。
98 格物者,窮理之謂也。欲窮理,直須思始得。思之有悟處始可。不然所學者恐有限也。
99 格竹实践注定要失败是由朱子格物论中知识论的方法取向与止于至善的道德目的之间的矛盾关系决定的,典型地暴露了朱子格物论的科学主义倾向导致的道德实践论困境,这也表明科学主义路线不可能使人类的精神获得自由和超
100 李元宏百无聊赖下打开墨卷扫了一眼,将刚才记下的考题题目写在第二折正上方,仔细端详起来,第一道考题是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