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造句

更新时间:2022-12-03 11:13
用高跷怎么造句,高跷的意思是什么?本页面为您提供2025年高跷的意思和收集了高跷的造句一二三年级例句供您参考。

高跷造句

序号 词语造句
1 北方的高跷秧歌中,表演者扮演的人物通常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2 唱歌跳舞节目演,欢欣鼓舞过小年。男女老少拥挤看,欢天喜地迎春年。高跷秧歌村头转,锣鼓鞭炮大合唱。威武狮子家门过。拜祝全村乐小年。
3 从此,“同乐社”的玩友们在两位社头的开导下,达成共识,大家毅然解掉了绑在腿上的高跷。
4 街头到处张灯结彩,气球彩旗飘扬,还有众多的盛装游行以及高跷队伍不时穿过。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群众们津津有味的在街边观看。
5 美女帅哥一大帮,彩衣靓服全武装。登台演出唱赞歌,踩着高跷阔步前。莺歌燕舞秧歌欢,敲锣打鼓震天响。舞动狮子威风耍,尽展风姿英豪显。祝你春节全家欢,携儿带女热闹看!
6 农村元宵有风格,全村乡亲聚庙会。鞭炮齐鸣锣鼓响,高跷秧歌社火瞧。吉祥礼物抢手购,人人手提汤圆游。露天支锅煮汤圆,争先恐后汤圆品。愿你元宵赏民风,十五佳节过足瘾!
7 炮竹唱响喜乐心声,锣鼓宣扬幸福美满。舞狮高跷吉祥如意,星光灿烂盛世年夜。万家灯火映衬团圆,美酒香溢春年大宴。祝你大年喜乐唱,愿你健康幸福长!
8 少林会、小车会、舞龙、耍叉、高跷、腰鼓、秧歌等多种表演形式,令人目不暇接,精彩的表演一次次将喜庆的气氛推向高潮。
9 十五圆月照九州,各族人民欢乐游。威风锣鼓雄狮舞,高跷秧歌使劲扭。全神贯注花灯瞅,灯谜趣味把人留。目不转睛顾欣赏,甜蜜汤圆不可漏。愿你元宵节喜乐!
10 抬头观赏月儿圆,忽闻炮声隆隆响。只见星空礼花绽,万紫千红五彩烂。盛世佳节齐欢唱,高跷狮子秧歌伴。喜乐欢畅笑不断,美好生活赛神仙。愿你十五合家圆,甜蜜幸福品汤圆!
11 威武的雄狮彰显国强民富,秧歌高跷展示欣欣向荣,威风锣鼓表达开拓奋进精神,赞歌唱响了美乐喜悦的心声。愿朋友春节快乐,发财多多,钱袋满满,幸福连连,吉祥年年!
12 舞狮高跷闹新春,家户人皆笑开颜。热闹殷勤迎亲朋,互送礼物寄深情。新年新春新面貌,惟愿朋友身体好。吉祥如意广进财,幸福家庭多精彩。愿春节快乐!WwW.YOngSHiJIAoYU.Cn/ZAIxiANzUCi,组词大全
13 新年期间,玩狮子,舞龙,演戏,说书,高跷,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五彩缤纷,绚丽夺目。
14 雄狮高跷闹十五,传统花灯绽元宵。兴高采烈观灯会,全家上阵灯谜猜。鞭炮响起锣鼓敲,人潮如流瞧社火。窗辉映着团圆影,笑声传出甜蜜情。愿友元宵节合家欢!
15 一年的日子是诗集,正月就是色彩斑斓的封面。封面上画着玻璃窗上喜鹊登梅肥猪拱门的喧闹,画着脆生生的鞭炮炸响的粗门大嗓,画着大街上高跷旱船的豪壮和潇洒。
16 由意大利贝加莫口袋剧场编排的《高跷上的华尔兹》基于欧洲不可或缺的社交文化“华尔兹舞”,将在诗田广场上演露天的高跷华尔兹狂欢。
17 这时社火中滚灯队、秧歌队、高跷队一起上阵,一时间,满街灯光如昼,火树银花,龙跃狮舞,游人如织,熙熙攘攘。
18 狮子高跷舞门前,鞭炮声声来拜年。雄狮一声妖魔逃,平安幸福祥和满。锣鼓敲响祝健康,事业路上勇闯关。愿你天下逞英豪,一举成名耀辉煌。春节喜乐!
19 国庆长假期间,你长期在家“蜗居”,足不出户,旅游协会给你开出一张罚单:罚你暴走“马拉松”,负重参加“铁人五项”,穿上高跷走钢丝,不得有误!
20 元宵佳节真热闹,大街小巷放鞭炮。迎来花灯门前绕,送来好运如牛毛。龙腾狮舞人欢笑,还有高跷仰头瞧。人寿年丰心情好,幸福生活步步高。祝元宵节快乐!
21 迎春花开春节到,处处灿烂欢声笑。西装革履新面貌,炮竹响起抱头逃。秧歌高跷狮开道,敲打锣鼓震天啸。姑娘小伙挤着瞧,小孩前追退后跑。祝你春节快乐转,喜乐年华心舒畅!
22 舞狮秧歌锣鼓敲,烟花炮竹真热闹。熙熙攘攘人来往,车水马龙拥大道。妻子儿女看着笑,高跷旱船麻婆跳。雄狮秧歌来拜年,财源广进平安罩。愿春节吉祥!
23 明月初圆佳节到,开开心心人欢笑。大街小巷人如潮,观灯猜谜多热闹。更有龙灯和高跷,舞得精彩人称道。亲朋好友聚一堂,共品汤圆度良宵。祝元宵节快乐围绕!

高跷的意思

词语 意思解释
高跷

高跷词语解释

高跷gāoqiāo

[stilts] 民间舞蹈,表演者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也指表演高跷用的木棍

踩高跷

高跷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高跷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各地高跷所使用的木跷从30厘米至300厘米,高低不一。从表演风格上又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

2006年5月20日,高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