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字造句

更新时间:2022-12-03 12:41
词语 意思解释
刺字

词语解释:

刺字cìzì

(1) 用针在皮肤上刻文字,并涂上颜色,使字迹Www.YONGShIJiaoyu.CN/ciyujieSHI 词语在线查询明显,古时是一种肉刑

英:tattoo characters on the skin

引证解释:

⒈ 写在名刺上的官职、姓名等字样。

引《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潁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於刺字漫灭。”
后遂用为典实。 唐李商隐《江上》诗:“刺字从漫灭,归途尚阻修。”

⒉ 指名刺。

引宋李觏《送古山人》诗:“乍出山来言语拙,莫将刺字謁王公。”
清独逸窝居士《笑笑录·脱笼》:“正至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人令僕持马衔,每至一门,撼数声,而留刺字,以表亲到。”

⒊ 古代的一种肉刑,亦称墨刑, 汉代称黥刑。于罪人面上刺字,以墨涂之,故称。 汉文帝废黥。 魏、晋、南北朝虽有逃奴、劫盗刺字之制,亦旋行旋废。 隋唐皆无此法,《唐律》十二篇,不言刺字, 五代后晋天福中始有刺配之法, 宋元盛行,据罪状之不同分别在犯者面部、额部、项部、臂部或身上刺字,用以标明犯罪事由及发遣地点。

引《元史·刑法志三》:“诸窃盗初犯,刺左臂,谓已得财者。再犯刺右臂,三犯刺项。强盗初犯刺项……其蒙古人有犯,及妇人犯者,不在刺字之例。”
《元史·刑法志三》:“诸盗贼赦前擅去所刺字,不再犯,赦后不补刺。”
《清史稿·刑法志三》:“刺字,古肉刑之一,律第严於贼盗。乃其后条例滋多,刺缘坐,刺兇犯,刺逃军、逃流,刺外遣、改遣、改发。有刺事由者,有刺地方者,并有分刺满汉文字者。初刺右臂,次刺左臂,次刺右面、左面,大抵律多刺臂,例多刺面。”

⒋ 宋代军制,军士常须刺字,以作标记。

引《宋史·兵志七》:“五年,詔:‘抑勒诸色人投军者,并许自身及亲属越诉,其已刺字,仍并改正。’”
《宋史·兵志七》:“今若给一色银绢,折充例物犒设起发,召募人作义勇,止於右臂上刺字,依禁军例物支衣粮料钱。”

⒌ 有于背上刺字,以表示忠心报国者;直至明代,仍有人主张刺字。 明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兵部·刺军》:“景泰中, 武清侯为总兵,请征剿也先,军人一胜二胜者,得保家产,四胜五胜者,左右臂各刺‘赤心报国’四字。

引景帝曰:‘领军胜虏,刺字是刑罚,加於无罪不近情,不许。’”

国语词典:

古时在罪犯的肌肤上刺字后染墨。依罪刑轻重的不同,分为刺臂与刺面二种。

词语翻译

英语:to tattoo

法语:Tatouage

网络解释:

刺字

写在名刺上的官职﹑姓名等字样。《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建安初,来游许下。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后遂用为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