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孔子不止学识渊博,待人待物更是时刻以仁义为上,品行高洁,德高望重,引人称道,是卫道者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智者。 |
102 |
孔子曾向弟子子张传授为官之道,“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意思是说,说话错误的少,行为后悔的少,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
103 |
孔子出世时,他的家族已经破落贫贱了。 |
104 |
孔子的科学安排人时间,孟子的不违农时,庄子的将时间观念淡化等,都体现了对个体自我价值的重视。 |
105 |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贡很佩服颜回,因为颜回好学深思,总是能从老师的教诲中领悟到更多东西。 |
106 |
孔子的论语真是言之有理,给后人留下很大的精神财富! |
107 |
孔子的仁学中,氤氲着丰厚的敬畏伦理思想。 |
108 |
孔子的言语句句是出自自然,孟子的话句句是出自事实。 |
109 |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们登泰山则饱览着闻名遐迩的壮景。 |
110 |
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仿佛让人感觉余音缭绕;杜甫笑拍红崖咏新作会当凌觉顶,一览众山小也让我们深有同感。 |
111 |
孔子对宁武子之“愚”的赞美,体现了孔子的经权观,这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
112 |
孔子反对以德报怨,倡导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但社会反过来以怨报怨的,就是不幸中的悲哀了。 |
113 |
孔子关于塑造理想人格模式的学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发愤立志,笃行实践; |
114 |
孔子还算斯文客气,只是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并没有太多极端、激烈的门户之见。 |
115 |
孔子和学生畅谈理想,大家各言其志。 |
116 |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让学生们临时充当治丧家臣,预备后事。 |
117 |
孔子讲“刚毅木讷近仁”什么叫刚?就是刚强。 |
118 |
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其实“复礼”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孔子真正向往的理想境界是“大同”社会,明知“大同”不可实现故退而求其次,“吾从周”。 |
119 |
孔子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子能帮你解决,孙子你也学着点! |
120 |
孔子经验,深信造物并没有把一切的一切都设计定当,更没有把一饮一啄都安排好了。 |
121 |
孔子那一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忠告,让无数帝王将相席耳恭听、顶礼膜拜。 |
122 |
孔子却斥责他多嘴,并说这事是被子贡不幸而言中的。 |
123 |
孔子认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一个志士仁人,必须关注德行,“行己有耻”,即对自己的行为有羞耻之心,有道德感、荣誉感。 |
124 |
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应“行己有耻”,即要有羞耻心。 |
125 |
孔子十分称赞祁黄羊说他是个公正严明的人,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
126 |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实行因材施教理念的教育家。 |
127 |
孔子是人类的精神导师,是人道主义的启蒙者,是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 |
128 |
孔子是远近闻名的思想家,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的赶了几百里路去拜老子为师。 |
129 |
孔子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安贫乐道,或曰于丹如是解读。 |
130 |
孔子首倡的“德主刑辅”思想代表了古代法律文化的基本性格,自西汉以后就成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
131 |
孔子受到楚昭王冷落,很失望,一天,他在房中奏琴聊以解忧。 |
132 |
孔子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善良是人们的第二心脏,?同情心是宝贵生命之矿,心忧天下者,圣洁的光辉把心与心照亮。 |
133 |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典制,用礼仪来制约自己,也可以不背离大道了。”。 |
134 |
孔子说“富而好学,富而好礼”,但有些人富而好利,富而好奢,沉溺在物质的享乐之中,从而失去了心灵的方向。 |
135 |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
136 |
孔子说“用公平正直来对待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
137 |
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意思是,没有诚信,怎么做人。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讲诚信,做一个讲诚信的好公民。 |
138 |
孔子所从事的事业,至高无上。 |
139 |
孔子所说的”损者三友“,是指:第一,友便辟,即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第二,友善柔,即”两面派“第三,友便佞,即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这样的朋友千万不能交,否则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
140 |
孔子所宣扬的“仁”就含有博施济众的意思。 |
141 |
孔子提倡读书要好学不倦。 |
142 |
孔子提出教学要因材施教。还主张教学要实行启发式,举一反三,使学生闻一知十。 |
143 |
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个体审美总是依凭某种参照来进行审美活动,而这种参照结构就是审美趣味。 |
144 |
孔子推崇周礼,而丧祭之礼侍奉的对象即鬼神,所以孔子不能明言否定鬼神,其无神论观念在礼学中处于两难境遇。 |
145 |
孔子为行道席不暇暖,颠沛流离;庄周企盼天下宽容,却难避“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
146 |
孔子希望通过“礼治”来使社会有序,寄希望于“仁人”“圣君”来实现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
147 |
孔子希望统治者能够成为道德的典范。 |
148 |
孔子席不暇暖地周游列国,为的就是宣扬儒家的仁道思想。 |
149 |
孔子喜欢雕琢文饰,善于华丽的言辞,做事把握不住重点,老是在枝枝节节的问题打转,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 |
150 |
孔子学院的发展自草创以来一路高歌猛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