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相关句子

序号 句子
51 当年秦昭王许诺以十五座城池从赵国手中换取这块美玉,不过最终却因并无兑现的诚意被蔺相如以玉石俱焚之态相逼,最终成全了他完璧归赵的千古美谈。
52 当他得知原因后自愧不如,便背上荆条亲自登门谢罪,蔺相如见此,感慨万分,马上扶廉颇起来,用他的心胸包容了他。从此二人不但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他俩的事迹更为后人传为佳话。
53 廉颇听了感到十分惭愧,肉袒负荆,跑到蔺相如家中请罪,说“鄙人志量浅狭,不知相国如此宽容,就是死也不足以赎罪。
54 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谱写了将相和的美谈。
55 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以求对方谅解。
56 蔺相如懂得“忍”是一种哲学的道理。不急于争取,让时间成为调和矛盾的良药,正是他心中的哲学真谛。如此看来,“忍”不仅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更能够使我们修养身心,练就非凡的有所包容的气度。
57 蔺相如机智地从秦王手中夺回了无价之宝和氏璧。
58 蔺相如可以说是存在主义的先驱,他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他是勇更是智慧的表现。
59 蔺相如退后几步,双手捧着璧,靠着柱子站定。
60 蔺相如有信心,才能将和氏璧完璧归赵;王勃有信心,才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文天祥有信心,才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叹。
61 蔺相如有自信,才能将和氏璧完璧归赵;王勃有自信,才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文天祥有自信,才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叹。
62 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63 认识到错误以后,毫不遮掩,反而将之公之于众,肉袒负荆,当街走过,穿越群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这对一个高傲的将军来说可以说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和酷刑。
64 一曰国际交涉,有损于国家权利者,以生死争之,不畏强御,如曹沫、蔺相如、毛遂之徒是也。
65 一曰国际交涉,有损於国家权利者,以生死争之,不畏强御,如曹沫、蔺相如、毛遂之徒是也。
66 有的人面临对手大度宽容,心态平和,廉颇和蔺相如就是由对手转化为刎颈之交,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佳话。
67 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平易近人的品格让人赞叹不已,也赢得了廉颇的尊重,最后,在他们的同心协力下,度过了赵国千钧一发的难关。
68 赵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
69 真正的友谊要经得起考验,廉颇蔺相如如果没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宽大胸怀,便不会有负荆请罪的动人场面。
70 正是因为廉颇敢于负荆请罪,史上才有了“将相和”的佳话。廉颇和蔺相如后来结成了刎颈之交。
71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心悦诚服;蔺相如忍让宽容,廉颇负荆请罪……海纳百川容量大,壁立千仞气节高。
72 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73 廉颇翻然悔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74 廉颇深明大义,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将相和,国家兴。
75 当年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是有感于蔺相如的宽容大度。
76 我们要学习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
77 战国时代的蔺相如可算是个大勇若怯的人。
78 那奋发蹈厉睥睨天下的赵武灵王、礼贤下士门客三千的平原公子,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老当益壮的廉颇,脱颖自荐的毛遂……一时之雄,都已作古。
79 廉颇是战功彪炳的大将,官拜上卿;而蔺相如是个外交奇才,他有完璧归赵等外交功绩,也拜上卿,而且比廉颇还大了一级。
80 廉颇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含垢纳污,处处忍让。
81 此用蔺相如返璧之典,何其工切也!东坡又有“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诗云“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
82 蔺相如手里的和氏璧价值连城。
83 廉颇将军因此而不服,他认为自己为赵国第一大将军,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一介书生,只靠耍耍嘴皮子,却位居自己之上。
84 当年廉颇向藺相如负荆请罪,是有感于藺相如的宽容大度。
85 当他得知原因后自愧不如,便背上荆条亲自登门谢罪,蔺相如见此,感慨万分,马上扶廉颇起来,用他的心胸包容了他。从此二人不但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他俩的事迹更为后人传为佳话。
86 加以文书鞅掌,宾客终日,罢不舍事,劳不言倦,又知上马辄自超乘,不由跨蹑,如此足下过廉颇也,何其事事快也。
87 结果廉颇因为受排挤而发怒,发兵攻打乐乘,引发了赵国军方的一场大分裂,后来廉颇杀死乐乘,但自己也惧罪投奔魏国,从此彻底离开了赵国。
88 廉颇负荆请罪的行为所以被肯定,就是大家佩服他知错能改的勇气。
89 廉颇听了感到十分惭愧,肉袒负荆,跑到蔺相如家中请罪,说“鄙人志量浅狭,不知相国如此宽容,就是死也不足以赎罪。
90 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谱写了将相和的美谈。
91 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以求对方谅解。
92 那廉颇乃赵国良将,善于用兵,知道秦兵远来疲敝,就下令加固壁垒,以守为攻,打破了秦兵速战速决的计划。
93 如此,廉颇的事业既不得善终,形势由以久经沙场、富谋多智、老成持重的廉颇为主将的赵军,对以年轻气盛、轻虑浅谋、缺乏实战经验的王。
94 他们派人携重金收买赵人,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人最怕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至于廉颇,胆怯畏战,很好应付,而且马上就投降秦国了。
95 同时再加一句“以勇气闻于诸侯”,言外之意廉颇胆略过人,韬略似乎差了一些。
96 辛弃疾无非是以廉颇自喻,老虽老矣,建功立业之心尚存,渴望拼搏之念不息,此词是辛弃疾卒前两年而作,流露出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一句凭谁问,将这种意志推向极致。
97 有的人面临对手大度宽容,心态平和,廉颇和蔺相如就是由对手转化为刎颈之交,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佳话。
98 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蔺相如平易近人的品格让人赞叹不已,也赢得了廉颇的尊重,最后,在他们的同心协力下,度过了赵国千钧一发的难关。
99 真正的友谊要经得起考验,廉颇蔺相如如果没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宽大胸怀,便不会有负荆请罪的动人场面。
100 正是因为廉颇敢于负荆请罪,史上才有了“将相和”的佳话。廉颇和蔺相如后来结成了刎颈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