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首诗是苏轼一挥而就写成的。

相关句子

序号 句子
101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趣被无情恼。苏轼 
102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 
103 宋苏轼曾有《留侯论》一文,认为张良有大智大勇、能“忍小忿而就大谋”,正是黄石公教育指点的结果。
104 苏轼笔底生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学遗产。
105 苏轼贬官时,王安石在朝。
106 苏轼的词里包蕴着强烈的爱国情感。
107 苏轼开口道,血肉崭然裂开千道在他身上!这里是无天无地之所,一介凡人又怎在这里吸吐混沌之气,开口说话。
108 苏轼扭头望去,但见得街头过来一人,约莫二十开外,油头滑脸,衣衫不整,却是一脸的喜悦之色。
109 苏轼认为那道士就是夜半飞过的孤鹤,就在《后赤壁赋》中渲染了这个迷离恍惚的道士化鹤的幻觉《苏轼文集》卷一。
110 苏轼诗文,豪迈奔放,犹如天马行空。
111 苏轼雅人深致,富于文人气质。
112 苏轼一生多次被贬谪。
113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身行万里半天下”,写下了多姿多彩的游记散文。
114 苏轼一生没有女儿,都是儿子,如苏迈,苏迨,都是走字底,按照古人的性格和剧情需要随便捏造了个苏莲。
115 苏轼有相当的阅历和涵养,当他遭受别人的轻视时,并没有暴跳如雷、大发脾气,而是很自然地按照着自己的计划,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去在意别人的态度。
116 唐代大诗人高适“亭上酒初熟,厨中鱼每鲜”,苏轼有词“左海门前酤酒市”为涟水酒业繁荣兴旺的生动写照。
117 天不容伪。出自: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虚伪的言行,天道不容。
118 天空云缠雾绕灰蒙蒙的一片,可惜那天是阴天看不到日出,只能看到缕缕红霞朦朦胧胧的。我们怀着遗憾的心情下山,到了半山腰抬头看也是雾,低头看下面也是雾感觉置身于仙境之中都看不清泰山的真面目了。使我不禁想到苏
119 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 
120 天子震怒,遣校尉拿苏轼来京,下御史台狱,就命李定勘问。
121 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122 为显示亲近,沈括还要求苏轼把他到杭州这几年所作诗文让自己拜读一下,苏轼正沉浸在友谊的醇醪中,便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123 我在“流水落花春去也”中感受到了李煜人生沉浮的无奈;我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味苏轼壮志难酬的压抑;我在“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中聆听李清照国破家亡的心语!
124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历程中最为重要的事件。它不仅让作者对于社会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继而影响到作者的创作。
125 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出自:宋·苏轼《老人行》始终如一地保全自己的节操。
126 以“乌台诗案”为线索,可知苏轼的创作心理、创作内容、创作风格等三方面的变化,了解这件事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127 以往对“乌台诗案”影响苏轼创作的研究,过多集中于诗歌,而对于词创作的影响关注不够,或者略有提及。
128 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里,苏轼感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显现出西湖雨的奇妙。在雨中,远出的山像蒙上了一层轻纱,蒙蒙胧胧,迷迷茫茫,隐隐约约……多美的意境呀!
129 在北宋党争交织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苏轼沉浮无定的经历成为他应物思想形成的先决条件。
130 在欧阳修的热情荐引下,苏轼先后拜见了宰相文彦博、富弼,枢密使韩琦,还与同年曾巩、晁端彦等相识,结为终生好友。
131 在苏轼子孙面前附庸风雅;在昏君权奸背后搞风搞雨。
132 在这一过程中,苏轼以自觉的理论意识将词的创作提升和纳入士大夫主流文化之内,用"以诗为词"的理念,自成一家,自创一体。
133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
134 这首诗却是大文豪苏轼的一首送别诗,其中的况味,全在一个“同此水中天”。
135 这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别号东坡,眉州眉山人氏,天资聪慧,过目成诵,乃人中骐骥,有通今博古之学、经天纬地之才。
136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 
137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时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138 总之,女儿家的悲情事比比皆是,想当年名传大宋的苏轼又如何,贬官路上,不断赠送小妾,后来还逼死了最美的妾室春娘。
139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 
140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 
141 作为诗歌革故鼎新的一大法门,"以文为诗"在苏轼手中得到了新拓展。
142 那首诗是苏轼一挥而就写成的。
143 苏轼是个有真才实学的诗人。
144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苏轼 
145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146 ’”虽然苏轼的文章开宗明义着重强调“餔糟啜醨,皆可以醉。
147 在黄州,苏轼感慨于以前汲汲于功名利禄却招罪惹祸,不如超越利害任性逍遥过一生。
148 《梦溪笔谈》的著者沈括亦穿凿附会,说苏轼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149 “弹琴啸咏,乐之忘归”的王维,是居士,又岂止是居士!苏轼的文艺成就,在最重文化的宋代,乃至在整个中国古代,都是登峰造极的。
150 值得深究的是,苏轼为何会提出与范仲淹先忧后乐相反的去悲向乐的思想呢?原因一,个人性格差异。